上述要点显示,大部分教师欠缺文化知觉,所以难以发掘社会文化与学校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致使误认成绩表现是学生个人心智条件与努力的结果。此种技术效能思维阻碍教师的文化批判视野,也使他们无法了解弱势阶级或族群学生面临课程、教学与评鉴的三重障碍,因为他们的教学大幅仰赖既有的课本内容,所以强分类的课程知识结构产生强架构的教学,教学讯息偏向抽象概念的传输,评鉴也着重理论性与逻辑关系的层面。①换句话说,既有课程知识维持优势阶级或族群的优势地位,优势阶级或族群藉由既有的政经优势定义何种文化与知识为正统,进而支配学校课程、教学与评鉴的型态与运作。受限于工具理性的狭隘思维,大部分教师从教育理念的设计者转变为达成此种社会控制的执行者。②由此而言,主流文化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优势阶级或族群往往试图将自身文化建构成唯_正统,以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因此要改善弱势阶级或族群的弱势地位,须从文化途径着手,亦即不再以优劣的角度看待不同文化。各种文化有其内在的意义与独特性,彼此应处于均等的地位,并构成水平性论述(horizontaldiscourse),然而,受到既有社会文化与评价的影响,这些文化不再处于相同地位,而是呈现上下从属关系的垂直性论述(verticaldiscourse)。③因此应以新思维看待各阶级或族群的文化,亦即从上述垂直论述转变为水平论述,此种转变不单纯从表面性的多元角度作省思,而是能发掘个别阶级或族群文化的内在价值。 四、文化资产与多元取向课程 前述文化建构论的要点说明,特定的文化内涵赋予拥有者文化认同,此种认同将高度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由于价值观主导个体的行为模式,个别行为进而汇流为集体性的社会文化。此种关联性显示,文化的独特内涵不仅反映出拥有者的独特思维与价值观,且引领特定的行为模式,进而创建所属的文化。此种独特文化正反映出特定阶级和族群的具体生活型态与内涵,因而成为宝贵的文化资产,就如同前述文化建构具有高度的动态性,此种文化资产亦产生动态发展,亦即阶级和族群成员共同建构其文化内涵,进而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资产,诸如风俗习惯、服饰、文学、美学与戏曲等。基于文化资产的价值,文化传承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特别是当社会忽视此种关联性时,往往以主流文化为中心,将之定为唯一正统,因而贬抑其他阶级或族群文化的地位。此种社会价值观可能进而影响其他阶级或族群成员对其母文化的认同,在现实情况往往是产生自我贬抑的现象,亦即这些人往往偏好被视为正统的主流文化,此种情况将不利于个别阶级或族群文化的传承。 要改善此种问题有赖于教育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由于教育具有社会化的功能,亦即学习历程足以使学习者将学习内涵中的特定价值观内化到本身的价值体系中④。因此,基于此种文化传承的功能,透过教育可使个别阶级或族群成员了解文化的独特意义;亦可使他们了解自身文化的内涵,进而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认同。亦即经由教育途径可重建他们对自身文化内涵与意义的了解,进而产生认同,此种认同足以激发他们传承自身文化的集体意识与行动。 再者,上述关联性指向教育应放弃单元思维,承认文化具有多元以及独特的价值,在此种多元路径上,须回归个别阶级和族群文化本身的独特文化内涵与意义,以及这些独特性是如何在其社会情境产生,如何转变成特定的文化资产,如何发扬这些文化资产的价值。因此要让学生重建他们对母文化的价值认同,须将上述转变为具体的教育内涵,亦即学校课程。 此种文化回归的学校课程亦有助于提升不同阶级和族群学生的学习成效,前述无论是文化抗拒或是文化再生产的现象往往根源于单一文化的思维。由于文化认同是长期情感涉入的产物,所以这种强压性无助于文化融合,也将阻碍他们的学习表现,毕竟他们被迫学习他者的文化,要能有所突破将需加倍努力以克服文化障碍,更困难的是需抛弃既有的文化认同。但是若采取上述的文化响应课程则可避免此种强压问题,由于学生是学习自身的民族文化,就能避免学习上的文化障碍,因此会有较理想的学习表现。 五、结论 上述分析显示,个别文化孕育于特定的社会情境,经由文化与社会情境的交互作用而发展出具有独特内涵与意义的文化,由于圈内人参与此种文化建构的历程,所以得以分享与掌握此种独特性,圈外人未能参与建构所以无从了解此种独特性。上述建构与分享指涉情感的投入,长期之后,此种情感涉入与建构使文化转变为圈内人的认同基础,认同是驱动个体行为的内在管理机制,因此特定阶级或族群展现出特定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等。尽管个别文化的独特性排除共同标准,但是现实社会却往往以主流文化来论断其他文化的地位与价值,因而产生上下从属关系或是优劣组合的社会文化形态,此种垂直论述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因为优者成为社会成员的仿效与追逐目标,此种情境迫使劣者改善自身的地位,向主流文化靠拢,此种靠拢不仅仅是学习主流文化,同时需抛弃原有的自身文化。这种靠拢与抛弃源于社会主流文化产生的价值观,此价值观足以驱动个体行为。此种现象显现出文化、价值与行为的关联性,同时指向透过价值信念的赋予,得以塑造出自治化(selfgovernmg)的个体。在教育上,优势阶级和族群也因其文化的优势地位,在学习和课程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其他阶级和族群则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学习障碍,这影响了他们社会流动。弱势阶级和族群要改善社会和文化不利状况,可以采取向主流优势文化靠拢的手段,也可以从了解自身文化独特性出发,实现教育社会化历程。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整合,有利于改善主流造成的缺失,也有利于文化创新,发展更具差异性和精致化的文化。 |